在他的光辉著作《论持久战》中,阐述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,
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战略、战术方针,制定了持久抗战的英明国策。毛泽东
首先严厉批驳了妥协投降的“亡国论”。日本侵略者欲壑难填。“日本的大陆政策
已经确定了,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,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
的人们,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。”妥协投降是没有出路的。
然而敌强我弱,能打得过吗?能!毛泽东看到了四万万
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的力量。“日本虽强,但兵力不足。中
国虽弱,但地大、人多、兵多。”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
存在于民众之中。”只要能够教育人民,发动人民,建立全
民抗日的统一战线,“四万万人一齐努力,最后胜利是中国的”。
在树立了中国必胜的这一信念后,毛泽东又批评了浮躁轻敌的“速胜论”。“日本是帝国主义的强国,我们是半殖
民地半封建的弱国。日本是采取战略进攻方针的,我们则是
属于战略防御地位。日本企图采取战略的速决战,我们应自
觉地采取战略的持久战。”敌人野蛮、强大,而我们“当前
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,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,可
能发生许多挫败、退却、内部的分化、叛变、暂时和局部的
妥协等不利的情况。因此,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
战。”但不管战争多残酷,拖延多长,“最终结果还是一样,
日本必败,中国必胜。”
战略方针确定后,毛泽东又根据中国战场的特征,制定 了具体的战术方案。毛泽东分析了古今中外一些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役,指出“强大之军可以打败仗,弱小之军可以打胜 仗”。在战术上,我们应该寻求“防御中的进攻,持久中的 速决,内线中的外线”;在战场上,我们必须“以自己局部 的优势和主动,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,一战而胜,再 及其余,各个击破”,从而为全局的优势和主动创造条件。
毛泽东最后总结说,“我们的战略方针,应该是使用我 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。中国军队要胜 利,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。”“除了调动有 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,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 队。”“在战争的过程中......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 来。因此,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,对于日本的 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。这样,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,它的经济行将崩溃 ;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,它的士气行 将颓靡。中国方面,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, 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,为自由而战争。所有 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,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 地的堡垒和根据地,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,驱逐日本侵略军 出中国。”虽然前面的道路还很艰难,但“我们相信,已经 发动的抗战,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,冲破一切障 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......抗日战争是持久战,最后胜利 是中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