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尔街的科大人(3)——记821校友黎彦修
当年因为美国老板的一句玩笑话,使他下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,从此开启了他的华尔街奋斗之路。
管理20亿美元资金的纽约避险基金「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」(Fore Research & Management) 的执行长黎彦修说,他现在的成就来自早年他去一家证券公司求职时一个玩笑的刺激。当时,他前去公司面试时,一个位置很高的美国人上来就问:「衣服乾洗好了 吗?」
黎彦修听后愣了一下,很快知道是一句玩笑话。他后来说,这也难怪美国人,在那时,是有许多华人经营洗衣店和餐馆。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少之又少。但是,这句玩笑话对他的刺激很大。当时,他暗下决心:「我将来一定做得比你还好。」
从此,他开始了在华尔街的奋斗之路。今年40岁的黎彦修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,1988年赴芝加哥大学 (University of Chicago) 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。因后来对金融学产生兴趣,他转读该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。1991年毕业后,他先在美林证券 (Merrill Lynch) 从事投资研究,后转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员。他于1996年受聘多伦多的加拿大多明尼安银行 (Dominion Bank of Canada),负责该银行在美国的证券衍生产品交易业务。他管理的部门连续六年每年的业绩成长都在20%以上,按业绩提成使他的年收入超过华尔街的许多 董事长。
2003年3月,一直想独力创业的黎彦修率领原班人马离开该银行,成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。在公司五个股东中,他是控股的大股东。他说:「公司起步 基金为三千万美元,主要资金是我出的。」公司过去两年每年平均业绩成长都在15%以上。目前,公司管理的资金增加到20亿美元,还在伦敦、香港和北京设立 三个办公室,全球员工近50人。前沿基金不仅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华人拥有的避险基金,而且其规模位于全球避险基金的前一百名左右。就连对他开玩笑的美国老 板,也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。黎彦修说:「我们在美国没有特殊关系,全靠每月的业绩吸引投资者。」
最初兴趣是政治
黎彦修说,受他姐姐和当时中国推崇科学风气的影响,他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,打算将来成为像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。读大学时正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年代,他又对政治产生兴趣,积极参加学生运动。
黎彦修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郊的农村家庭,很早就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。但是,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姐姐。大他18岁的姐姐从农村到城市,又从城市考上大学,这种进取精神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因为想成为数学家,1982年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数学专业。在学校里,他学习成绩优异,并获得郭沫若奖学金。
虽然中国科大地处安徽省合肥市,但因为它所设的专业比较前沿、学生成绩较好以及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频繁,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。他在校期间积 极参与学生活动,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会主席,并当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主席。他一度曾想往政界发展。毕业一年后他来美国留学,目的是想学习美国的先进 经验,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为建设中国出力。
他并没有想到将来会在美国做一名基金经理。他说,在选修金融课程之前,他对金融没有一点概念,连道琼指数 (Dow Jones Indexes)也没有听说过。他一开始上金融课就像「腾云驾雾 」。第一个学期结束时,他的投资学考个倒数第一。但是在不久以后的全年级金融综合考试中,他却名列第一,令教授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靠自信站稳脚跟
由于在中国和美国两所最好的大学之一中受过教育,他数学功底扎实,对金融理论有精深理解。他不迷信书本理论,敢于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挑战,并一步步在人才济济的华尔街站稳脚跟。
自芝加哥大学毕业后,他进入美林证券工作,先为前线证券交易人提供定量模型和经济分析。他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追根究柢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,对一种 社会行为进行定量的任何金融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,盲目宣扬和推崇定量分析的作用并不科学。他对定量模型的观点引起高层的关注,不久被调为交易员,从此显 露才华。
1996年,他被一家加拿大银行招聘筹建美国的证券衍生产品交易部门,专门从事企业债券的交易。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大公司转换到小银行要求百万 美元的保证金,而是要求按比例上缴营业利润。他自信地说:「创业就是创业,只要银行不撤资,我就有信心做好自营。 」在该银行六年间,他管理近10亿美元的资金。由于操作得当,他为银行赚了近10亿美元,他本人也从中获利丰厚。
在那时,他的业务遍及全球,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。对他来说,「太阳从来不落山」。他经常在睡梦中被吵醒,对几亿美元的资金调度进行决策。他 说:「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一个在证券大海上航行的船长。」船长心里要有一张航海图,这航海图就是对被投资企业从经营到财务状况的详细了解,以及对金融产品结 构的深入分析。
他对风险的理解与他人不同。他表示,说股市风险大其实是一种误解。做任何事都有风险,就连做科研也不例外。例如,有的科研人员辛辛苦苦许多年,由 于思路不对出不了成果,或者出来后研究已经过时,多年的辛苦甚至一辈子付之东流。「你说风险大不大?」
无知和未知才是风险的根源。他说,没有人喜欢风险。但是,中国有句老话,是福不是祸,,是祸躲不过。金融界有一个说法,高风险才能得到高回报。这 种说法流行很广,但是不对,误导许多业界新人。许多人不调查,不分析,不研究,一味蛮干。运气好的时候可能获得回报。但长久以往,他们必定要失败。另外一 个极端是,有些人缩手缩脚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,这种做法风险反而更大。
他认为,投资最忌讳人云亦云,没有自己的主见。他说,基金经理容易赶时髦,一窝风,跟着别人跑,「这样永远不会出成绩,几年以后大多数都会死掉 」。他的经验是,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。在2000年网路和电讯公司兴盛时,他却认为这些公司没有投资价值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投资,避免了泡沫破裂带来的 损失。
调查研究最重要
黎彦修说,中国大陆的人最喜欢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其实,投资也是一样,有了调查研究,有了对公司的彻底了解,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,才能够把风险减到最低。
他说,投资不等于投机。投资最重要的是对投资对象有充分了解,也就是做好自己的功课。他说,他公司的做法比较保守,属于投资。在他的公司里,近50名员工中,有20多人是研究人员。他们负责对投资对象进行调查研究,为决策提供依据。
华人的普遍想法是赶快赚钱。一听到朋友讲一个什么新产品,就很快去投资,希望从中大捞一把。他说,世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,赚钱的人背后不知下了多少功夫。局外人不知道,以为很容易。因此,投资一事不能急,一定要下功夫去研究才行。
他说,做研究要注意平时积累,就像军队一样,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「每天都做研究,记在脑子里,一旦需要,拿出来就行了,可以分辨投资对象的真 假。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行了。2000年时,网路泡沫破灭,许多高科技公司倒闭。当时,一些好企业债券价格也很低,如朗讯科技和法国电讯。投资者不了 解,卖出这些债券。他说:「别人卖,我们买。」危机过后,这些企业债券上涨幅度都达到20%到30%。
如果发行债券的公司提供虚假资讯,研究结果就不可靠。他的公司也曾买过安然公司(Enron)的债券,也是先做调查研究,然后购买。但后来媒体开 始报道安然公司作假后,他们立刻对公司进行重新研究,发现问题不少,虚假资讯太多,就立刻将该公司债券出脱,结果投资损失是2%。他说:「如果晚出手一个 月,就会损失80%以上。」他说,他们手里没有一家倒闭公司的债券。
投资没有一个固定公式,他的公司经常根据情况对债券持有进行调整。持有期最短的只有一天,最长的可达几年。主要根据是价格否反映价值。他说:「这 里的关键是了解,你对公司越了解,风险就越小。」英国有一家网上销售飞机票的公司,叫 「最后时刻 」(Last Minute)。为了了解这家公司,他们就上网买票,以此检验公司的服务质量,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债券。
投资原理很简单
黎彦修说,有些人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,故意把投资说成一门很复杂的学问。其实,债券投资的原理很简单,用的是普通常识 (common sense),就像做其他生意一样。他把债券投资的问题简化到四个,即在购买企业债券前要问以下四个问题:
第一个问题是,投资人对借款人了解程度如何?购买企业债券就等于借钱给企业,借钱之前,要搞清楚借款人的人品如何。如果人品不好,就不能借钱给 他,不管他说得如何。他举例说,有一次波士顿炸鸡公司 (Boston Chicken) 邀请他们参加路展(road show),公司的秀做得非常好。但是,他们后来发现资讯不真实,借款人不可靠。他们在债券买后不久就卖掉,把借出的钱收回。
第二个问题是,要搞清楚借款来做什么?如果借款人人品不错,下一个问题就是搞清楚他借款要做什么。有的公司光发行债券,但不说明借来的钱做什么, 这个款就不能借,因为风险比较大。他说,他的公司在欧洲、美洲和亚洲等都有投资,但中国的投资很少。其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资讯不可信,虚假的东西太多,不 知道他们借款做什么。
第三个问题是,借款人能否将事情办成?他说,办成一个企业不容易,光有钱和诚信还不够,经营人的能力也很重要。因此,他们公司每周都有企业高层主 管前来办公室介绍经营情况。他们从中可以了解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,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企业债券的持有。
第四个问题是,借出的款能否产生效益?如果借款人人品好,又告诉你借款的用途,借款人的信用和能力也没有问题,下一步是要分析用借款投资能不能赚 钱。他说,有的投资能赚钱,有的投资并不赚钱。例如,几年前一家名为克勒克公司 (Clec) 生产一种新型电话,但需要重新安装新的设备。他认为目前的电话、手机、网路等能解决人们的通讯需要,由于这家新公司的市场堪忧,他们拒绝借款给这家公司。 后来听说许多这类公司很快倒闭。
他至今没有忘记阴沟里翻船的教训。他曾错误地投资于生产咖啡壶和其他家用小电器系列的光束公司(Sunbeam)。他说,因为这家美国公司财务报 表作假,虚报销售额,导致他们决策失误。公司在一个月内损失一千多万美元。他说:「我们的深刻教训就是,对公司管理层一定要有真正的了解。」
生活常识也很重要。他说,一些美国财务专家很会分析财务,如果仅从财务数字上看,有的公司的确很好。但是,一旦这些数字是假的,再聪明、再专业的 财务分析都没有用处,弄不好还可能被误导。例如,有一家公司报告称,目前美国人每天上网是一个小时,按照增长趋势,10年后会增加到每天上网10小时。因 此,这个网上公司「前景光明 」。但如果从常识上看,这样的增长是不可能的,因为人们的上网时间不可能直线增长。很多人故意将投资搞得很复杂,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,推销其劣质产品。
华人应有自信心
黎彦修认为,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智力上,华人无疑是华尔街金融公司内最高的一群。他说,尽管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不少,但成气候的不多,「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 」。他呼吁华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不要在心理上先输一局。
有些华人常常看不起华人。他说,他10年前在美林证券的衍生性商品部门做一个小主管,负责该部门的日常工作,也负责招聘。但是,一些来应聘的华人总是把自己的简历交给他的一个下属,原因是这个下属是个白人。
他认为做人还是要做自己,有些华人总想做另外的人,总是尽量使自己「白化 」,在说话、做事上尽量模仿美国白人。他说:「这些模仿常不能成功,因为你不是这样的人,又要做这样的人,但是又做不到,最后把自己的优势也丢掉了。」
他认为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本质上并不大。例如,中国人说仁、义、理、智、信,要求人要诚实可信,美国也强调这一点。没有诚实和信用,在美国生意就做 不大,做不久。但是,中国大陆「文革生病 」,把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都丢掉了。他说:「美国投资者在投资以前一定要和我见上一面,谈谈话,也就是看看我可靠不可靠。」
他说,华人总的来说对组织的适应能力不强。在一个组织中,有领导和被领导之分。有的华人没有领导才能,但又不愿意服从领导。华人的组织适应能力不 如印度人。他认为美国人也比中国人好领导一些,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,那就是喜欢谈论国家大事,发牢骚,常常抱怨。他说:「做生意像打仗,在战 场上士兵不服从指挥怎么打?」
正确的要坚持,错误的要改正,这也是自信心的表现。他说,基于对情况的了解,不管别人怎么说,正确的东西一定要坚持。同时,每个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,如果知道错了,就要敢于承认错误,改正错误。
基金经理要四有
黎彦修认为,基金经理的成功有几个先决条件:一是具有投资天才二是社会体制比较适合,三是运气也不可少。同时,要想成功,基金经理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素质:
一、好奇心。基金经理应该对企业的经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。这是一种自然的兴趣,而不是外力所强求的。如果没有兴趣,做一段时间还可以,时间一长就 不行了,根本坚持不下去。他本人每天工作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。例如,他每个工作日早晨6时离开位于新泽西的家,当时太太和两个孩子还在休息,7时准时到 达曼哈坦的办公室。此时,大部分员工已经开始工作。他每天都是晚上7时离开办公室,没有兴趣根本做不到。因此,他公司的招聘条件中就有这么一条。
二、责任心。责任心对基金经理来说异常重要。有责任心的基金经理就会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钱来管理。他说,他把自己的钱全部放在公司的基金中,和 别人的钱一样投资。他还建议,如果投资者挑选基金经理,一定要看他们是否把自己的钱放在他操作的基金中。如果放在一起,就说明这个基金经理有责任心,而不 是拿别人的钱去玩,就比较可靠。
三、可信度。可信度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可靠程度,如果人的信用有问题,其他条件再好也不能用。他说他的公司员工都是经过长期观察过的,比较可靠。公司人员组成像个小联合国,什么样的人种都有,有华人、白人、黑人、印度人和中东人等。
四、专业水平。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基金经理能否成功。他说,在美国挣钱不容易,这一行竞争很激烈,专业不行就生存不下去,最后只有改行。他说,他的员工专业也很广泛,有文学、机械、物理和财会等。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。
控制风险在学习
黎彦修坚信成功没有捷径。他说,学习、调查和研究是控制风险最好的途径。他说:「毛泽东说过,不能三天不读书,就是这个道理。」
他说,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,他的其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。他爱读的书有三类:第一类是历史书籍,从中可以了解到永恒不变的人性。第二类是人物传记, 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。第三类是经济理论和商业书籍,从中可以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。他说:「我不是天才,因此我希望知道天才是怎样想事情的。」
他说,他之所以能够成功,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。同时,美国有个对移民相当宽松的环境,使新移民有公平的竞争机会。美国还是个以经济为 主导的社会,有利于人们获得经济上的成功。他说,华人要有民族自尊心,不要觉得低人一等,要积极融入社会。只有在社会上取得成功,才能在政治上有发言权。
黎彦修一直认为自己挣钱多是因为自己来得比别人早,运气又比较好。他积极支持公益事业,反馈社会。2002年10月,他捐款一百万人民币,在他毕 业的大连庄河高中设立奖励基金会,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,并且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。他还向曾经给他投资启蒙的芝加哥大学捐款,但拒绝透露捐款的详细 内容。
他希望他的公司起码存在20年以上。这个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文化、投资哲学、投资程序和投资网路。他说:「我也想给华人后来者一个启示,华人在金融界也可以独立创业。」
目前,全球的避险基金有六七千家。他说他的基金应该在全球前一百家左右。他希望在三五年内,他的基金能进入全球前20名以内。「不仅基金盘子要 大,而且盈利要好,年复一年地为投资者投资高额回报,并在全球金融业享有一定的地位。」听说他自立门户后,当年其他公司的竞争者也纷纷将钱投入他的基金, 对他开玩笑的老板也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。这位美国人没有想到,一句玩笑造成一个华人投资巨星。
摘自《世界周刊》2005年第3期
管理20亿美元资金的纽约避险基金「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」(Fore Research & Management) 的执行长黎彦修说,他现在的成就来自早年他去一家证券公司求职时一个玩笑的刺激。当时,他前去公司面试时,一个位置很高的美国人上来就问:「衣服乾洗好了 吗?」
黎彦修听后愣了一下,很快知道是一句玩笑话。他后来说,这也难怪美国人,在那时,是有许多华人经营洗衣店和餐馆。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少之又少。但是,这句玩笑话对他的刺激很大。当时,他暗下决心:「我将来一定做得比你还好。」
从此,他开始了在华尔街的奋斗之路。今年40岁的黎彦修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,1988年赴芝加哥大学 (University of Chicago) 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。因后来对金融学产生兴趣,他转读该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。1991年毕业后,他先在美林证券 (Merrill Lynch) 从事投资研究,后转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员。他于1996年受聘多伦多的加拿大多明尼安银行 (Dominion Bank of Canada),负责该银行在美国的证券衍生产品交易业务。他管理的部门连续六年每年的业绩成长都在20%以上,按业绩提成使他的年收入超过华尔街的许多 董事长。
2003年3月,一直想独力创业的黎彦修率领原班人马离开该银行,成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。在公司五个股东中,他是控股的大股东。他说:「公司起步 基金为三千万美元,主要资金是我出的。」公司过去两年每年平均业绩成长都在15%以上。目前,公司管理的资金增加到20亿美元,还在伦敦、香港和北京设立 三个办公室,全球员工近50人。前沿基金不仅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华人拥有的避险基金,而且其规模位于全球避险基金的前一百名左右。就连对他开玩笑的美国老 板,也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。黎彦修说:「我们在美国没有特殊关系,全靠每月的业绩吸引投资者。」
最初兴趣是政治
黎彦修说,受他姐姐和当时中国推崇科学风气的影响,他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,打算将来成为像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。读大学时正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年代,他又对政治产生兴趣,积极参加学生运动。
黎彦修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郊的农村家庭,很早就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。但是,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姐姐。大他18岁的姐姐从农村到城市,又从城市考上大学,这种进取精神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因为想成为数学家,1982年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数学专业。在学校里,他学习成绩优异,并获得郭沫若奖学金。
虽然中国科大地处安徽省合肥市,但因为它所设的专业比较前沿、学生成绩较好以及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频繁,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。他在校期间积 极参与学生活动,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会主席,并当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主席。他一度曾想往政界发展。毕业一年后他来美国留学,目的是想学习美国的先进 经验,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为建设中国出力。
他并没有想到将来会在美国做一名基金经理。他说,在选修金融课程之前,他对金融没有一点概念,连道琼指数 (Dow Jones Indexes)也没有听说过。他一开始上金融课就像「腾云驾雾 」。第一个学期结束时,他的投资学考个倒数第一。但是在不久以后的全年级金融综合考试中,他却名列第一,令教授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靠自信站稳脚跟
由于在中国和美国两所最好的大学之一中受过教育,他数学功底扎实,对金融理论有精深理解。他不迷信书本理论,敢于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挑战,并一步步在人才济济的华尔街站稳脚跟。
自芝加哥大学毕业后,他进入美林证券工作,先为前线证券交易人提供定量模型和经济分析。他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追根究柢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,对一种 社会行为进行定量的任何金融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,盲目宣扬和推崇定量分析的作用并不科学。他对定量模型的观点引起高层的关注,不久被调为交易员,从此显 露才华。
1996年,他被一家加拿大银行招聘筹建美国的证券衍生产品交易部门,专门从事企业债券的交易。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大公司转换到小银行要求百万 美元的保证金,而是要求按比例上缴营业利润。他自信地说:「创业就是创业,只要银行不撤资,我就有信心做好自营。 」在该银行六年间,他管理近10亿美元的资金。由于操作得当,他为银行赚了近10亿美元,他本人也从中获利丰厚。
在那时,他的业务遍及全球,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。对他来说,「太阳从来不落山」。他经常在睡梦中被吵醒,对几亿美元的资金调度进行决策。他 说:「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一个在证券大海上航行的船长。」船长心里要有一张航海图,这航海图就是对被投资企业从经营到财务状况的详细了解,以及对金融产品结 构的深入分析。
他对风险的理解与他人不同。他表示,说股市风险大其实是一种误解。做任何事都有风险,就连做科研也不例外。例如,有的科研人员辛辛苦苦许多年,由 于思路不对出不了成果,或者出来后研究已经过时,多年的辛苦甚至一辈子付之东流。「你说风险大不大?」
无知和未知才是风险的根源。他说,没有人喜欢风险。但是,中国有句老话,是福不是祸,,是祸躲不过。金融界有一个说法,高风险才能得到高回报。这 种说法流行很广,但是不对,误导许多业界新人。许多人不调查,不分析,不研究,一味蛮干。运气好的时候可能获得回报。但长久以往,他们必定要失败。另外一 个极端是,有些人缩手缩脚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,这种做法风险反而更大。
他认为,投资最忌讳人云亦云,没有自己的主见。他说,基金经理容易赶时髦,一窝风,跟着别人跑,「这样永远不会出成绩,几年以后大多数都会死掉 」。他的经验是,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。在2000年网路和电讯公司兴盛时,他却认为这些公司没有投资价值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投资,避免了泡沫破裂带来的 损失。
调查研究最重要
黎彦修说,中国大陆的人最喜欢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其实,投资也是一样,有了调查研究,有了对公司的彻底了解,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,才能够把风险减到最低。
他说,投资不等于投机。投资最重要的是对投资对象有充分了解,也就是做好自己的功课。他说,他公司的做法比较保守,属于投资。在他的公司里,近50名员工中,有20多人是研究人员。他们负责对投资对象进行调查研究,为决策提供依据。
华人的普遍想法是赶快赚钱。一听到朋友讲一个什么新产品,就很快去投资,希望从中大捞一把。他说,世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,赚钱的人背后不知下了多少功夫。局外人不知道,以为很容易。因此,投资一事不能急,一定要下功夫去研究才行。
他说,做研究要注意平时积累,就像军队一样,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「每天都做研究,记在脑子里,一旦需要,拿出来就行了,可以分辨投资对象的真 假。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行了。2000年时,网路泡沫破灭,许多高科技公司倒闭。当时,一些好企业债券价格也很低,如朗讯科技和法国电讯。投资者不了 解,卖出这些债券。他说:「别人卖,我们买。」危机过后,这些企业债券上涨幅度都达到20%到30%。
如果发行债券的公司提供虚假资讯,研究结果就不可靠。他的公司也曾买过安然公司(Enron)的债券,也是先做调查研究,然后购买。但后来媒体开 始报道安然公司作假后,他们立刻对公司进行重新研究,发现问题不少,虚假资讯太多,就立刻将该公司债券出脱,结果投资损失是2%。他说:「如果晚出手一个 月,就会损失80%以上。」他说,他们手里没有一家倒闭公司的债券。
投资没有一个固定公式,他的公司经常根据情况对债券持有进行调整。持有期最短的只有一天,最长的可达几年。主要根据是价格否反映价值。他说:「这 里的关键是了解,你对公司越了解,风险就越小。」英国有一家网上销售飞机票的公司,叫 「最后时刻 」(Last Minute)。为了了解这家公司,他们就上网买票,以此检验公司的服务质量,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债券。
投资原理很简单
黎彦修说,有些人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,故意把投资说成一门很复杂的学问。其实,债券投资的原理很简单,用的是普通常识 (common sense),就像做其他生意一样。他把债券投资的问题简化到四个,即在购买企业债券前要问以下四个问题:
第一个问题是,投资人对借款人了解程度如何?购买企业债券就等于借钱给企业,借钱之前,要搞清楚借款人的人品如何。如果人品不好,就不能借钱给 他,不管他说得如何。他举例说,有一次波士顿炸鸡公司 (Boston Chicken) 邀请他们参加路展(road show),公司的秀做得非常好。但是,他们后来发现资讯不真实,借款人不可靠。他们在债券买后不久就卖掉,把借出的钱收回。
第二个问题是,要搞清楚借款来做什么?如果借款人人品不错,下一个问题就是搞清楚他借款要做什么。有的公司光发行债券,但不说明借来的钱做什么, 这个款就不能借,因为风险比较大。他说,他的公司在欧洲、美洲和亚洲等都有投资,但中国的投资很少。其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资讯不可信,虚假的东西太多,不 知道他们借款做什么。
第三个问题是,借款人能否将事情办成?他说,办成一个企业不容易,光有钱和诚信还不够,经营人的能力也很重要。因此,他们公司每周都有企业高层主 管前来办公室介绍经营情况。他们从中可以了解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,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企业债券的持有。
第四个问题是,借出的款能否产生效益?如果借款人人品好,又告诉你借款的用途,借款人的信用和能力也没有问题,下一步是要分析用借款投资能不能赚 钱。他说,有的投资能赚钱,有的投资并不赚钱。例如,几年前一家名为克勒克公司 (Clec) 生产一种新型电话,但需要重新安装新的设备。他认为目前的电话、手机、网路等能解决人们的通讯需要,由于这家新公司的市场堪忧,他们拒绝借款给这家公司。 后来听说许多这类公司很快倒闭。
他至今没有忘记阴沟里翻船的教训。他曾错误地投资于生产咖啡壶和其他家用小电器系列的光束公司(Sunbeam)。他说,因为这家美国公司财务报 表作假,虚报销售额,导致他们决策失误。公司在一个月内损失一千多万美元。他说:「我们的深刻教训就是,对公司管理层一定要有真正的了解。」
生活常识也很重要。他说,一些美国财务专家很会分析财务,如果仅从财务数字上看,有的公司的确很好。但是,一旦这些数字是假的,再聪明、再专业的 财务分析都没有用处,弄不好还可能被误导。例如,有一家公司报告称,目前美国人每天上网是一个小时,按照增长趋势,10年后会增加到每天上网10小时。因 此,这个网上公司「前景光明 」。但如果从常识上看,这样的增长是不可能的,因为人们的上网时间不可能直线增长。很多人故意将投资搞得很复杂,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,推销其劣质产品。
华人应有自信心
黎彦修认为,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智力上,华人无疑是华尔街金融公司内最高的一群。他说,尽管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不少,但成气候的不多,「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 」。他呼吁华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不要在心理上先输一局。
有些华人常常看不起华人。他说,他10年前在美林证券的衍生性商品部门做一个小主管,负责该部门的日常工作,也负责招聘。但是,一些来应聘的华人总是把自己的简历交给他的一个下属,原因是这个下属是个白人。
他认为做人还是要做自己,有些华人总想做另外的人,总是尽量使自己「白化 」,在说话、做事上尽量模仿美国白人。他说:「这些模仿常不能成功,因为你不是这样的人,又要做这样的人,但是又做不到,最后把自己的优势也丢掉了。」
他认为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本质上并不大。例如,中国人说仁、义、理、智、信,要求人要诚实可信,美国也强调这一点。没有诚实和信用,在美国生意就做 不大,做不久。但是,中国大陆「文革生病 」,把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都丢掉了。他说:「美国投资者在投资以前一定要和我见上一面,谈谈话,也就是看看我可靠不可靠。」
他说,华人总的来说对组织的适应能力不强。在一个组织中,有领导和被领导之分。有的华人没有领导才能,但又不愿意服从领导。华人的组织适应能力不 如印度人。他认为美国人也比中国人好领导一些,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,那就是喜欢谈论国家大事,发牢骚,常常抱怨。他说:「做生意像打仗,在战 场上士兵不服从指挥怎么打?」
正确的要坚持,错误的要改正,这也是自信心的表现。他说,基于对情况的了解,不管别人怎么说,正确的东西一定要坚持。同时,每个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,如果知道错了,就要敢于承认错误,改正错误。
基金经理要四有
黎彦修认为,基金经理的成功有几个先决条件:一是具有投资天才二是社会体制比较适合,三是运气也不可少。同时,要想成功,基金经理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素质:
一、好奇心。基金经理应该对企业的经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。这是一种自然的兴趣,而不是外力所强求的。如果没有兴趣,做一段时间还可以,时间一长就 不行了,根本坚持不下去。他本人每天工作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。例如,他每个工作日早晨6时离开位于新泽西的家,当时太太和两个孩子还在休息,7时准时到 达曼哈坦的办公室。此时,大部分员工已经开始工作。他每天都是晚上7时离开办公室,没有兴趣根本做不到。因此,他公司的招聘条件中就有这么一条。
二、责任心。责任心对基金经理来说异常重要。有责任心的基金经理就会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钱来管理。他说,他把自己的钱全部放在公司的基金中,和 别人的钱一样投资。他还建议,如果投资者挑选基金经理,一定要看他们是否把自己的钱放在他操作的基金中。如果放在一起,就说明这个基金经理有责任心,而不 是拿别人的钱去玩,就比较可靠。
三、可信度。可信度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可靠程度,如果人的信用有问题,其他条件再好也不能用。他说他的公司员工都是经过长期观察过的,比较可靠。公司人员组成像个小联合国,什么样的人种都有,有华人、白人、黑人、印度人和中东人等。
四、专业水平。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基金经理能否成功。他说,在美国挣钱不容易,这一行竞争很激烈,专业不行就生存不下去,最后只有改行。他说,他的员工专业也很广泛,有文学、机械、物理和财会等。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。
控制风险在学习
黎彦修坚信成功没有捷径。他说,学习、调查和研究是控制风险最好的途径。他说:「毛泽东说过,不能三天不读书,就是这个道理。」
他说,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,他的其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。他爱读的书有三类:第一类是历史书籍,从中可以了解到永恒不变的人性。第二类是人物传记, 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。第三类是经济理论和商业书籍,从中可以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。他说:「我不是天才,因此我希望知道天才是怎样想事情的。」
他说,他之所以能够成功,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。同时,美国有个对移民相当宽松的环境,使新移民有公平的竞争机会。美国还是个以经济为 主导的社会,有利于人们获得经济上的成功。他说,华人要有民族自尊心,不要觉得低人一等,要积极融入社会。只有在社会上取得成功,才能在政治上有发言权。
黎彦修一直认为自己挣钱多是因为自己来得比别人早,运气又比较好。他积极支持公益事业,反馈社会。2002年10月,他捐款一百万人民币,在他毕 业的大连庄河高中设立奖励基金会,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,并且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。他还向曾经给他投资启蒙的芝加哥大学捐款,但拒绝透露捐款的详细 内容。
他希望他的公司起码存在20年以上。这个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文化、投资哲学、投资程序和投资网路。他说:「我也想给华人后来者一个启示,华人在金融界也可以独立创业。」
目前,全球的避险基金有六七千家。他说他的基金应该在全球前一百家左右。他希望在三五年内,他的基金能进入全球前20名以内。「不仅基金盘子要 大,而且盈利要好,年复一年地为投资者投资高额回报,并在全球金融业享有一定的地位。」听说他自立门户后,当年其他公司的竞争者也纷纷将钱投入他的基金, 对他开玩笑的老板也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。这位美国人没有想到,一句玩笑造成一个华人投资巨星。
摘自《世界周刊》2005年第3期